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盐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启示

文章作者: 发表日期:2022-12-23 浏览次数:2129次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盐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启示

(2022年七一党课稿)

上党课人: 中国盐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理事长王小青



  大家好,根据《中盐协会2022年“七一”党日系列活动方案》安排,今天上午由我给同志们上党课,题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盐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启示”。

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如果一个人长久不吃盐,就会全身浮肿无力;如果一个国家或组织在盐的供应上出了问题,这个国家的政权或组织,就会有失控和瓦解的危险。纵观历朝历代,统治者均将盐实行专营或专卖,作为巩固国家政权之必需。

  回顾我党百年奋斗史,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及保障民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到了农村。先后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中央根据地以及鄂豫皖、湘鄂赣、湘鄂西、湘鄂川黔、闽浙赣、湘赣、左右江、琼崖、川陕、陕甘等根据地。

  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在武装围剿共产党领导的苏区的同时,还对苏区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盐是当时日用的必需品,而苏区并非盐的主要产区。因此,食盐的封锁与反封锁成为双方在经济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这样讲到:“在白色势力的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再缺乏和十分昂贵中,有时到了极度。红军一方面要打仗,一方面又要筹饷,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此外,在诸多红色记忆文章中,也写到:“因为没有盐,许多红军战士和指导员,出现了状况,部队练操时,讲话者的声音中气明显不足,不得不借助大量手势,出操的战士动作变形后,有的腿脚跟踩在棉花上似的,根据地的群众也常常出现眩晕,昏厥,身体浮肿等不良症状,特别是在赣湘鄂皖地区,盐资源十分奇缺”。

但是,苏区军民并未被困难所吓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封锁措施:其一,号召和动员敌占区商民向苏区输送食盐;其二,苏区成立了对敌占区的贸易局,粮食盐调剂局,积极开展食盐贸易;其三,执行严格保护商人,开放边界圩场,并对进口盐收取半税的优惠政策;其四,发动群众熬制硝盐。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为紧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熬硝盐运动的通知》,一个群众性的熬盐运动在苏区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兴国一个县,就成立了312个熬盐厂,日产硝盐650余斤。以此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食盐封锁,保证了苏区军民的食盐供应。

  (二)抗日战争时期

  红军长征结束后,陕甘边区(苏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为革命队伍的休养生息,整合力量,实现新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同时注重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了《抗日时期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以指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经济建设工作,指出,克服当时困难的出路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陕甘宁边区盐储量丰富,盐在边区传统称之谓三大宝(皮毛、甘草、盐)之一,边区盐的产区,一是定边,盐池二县的三边池盐;二是子洲县的井盐。当时两地共有盐工2000余人,盐的收入占整个边区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毛泽东指出“盐是边区的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口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一部分军队及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重要来源,故盐对边区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如胶东、渤海、滨海等地的抗日民主政权直接管理盐业生产运销和税收。在华中根据地,新四军及时开发江苏盐业,发展盐业经济。

  在我党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各抗日根据地设立了盐务管理机构,管理着地方的盐业生产与销售,对内实行食盐自由贸易和对外实行食盐专卖,使盐区的经济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盐场面积随着解放区面积扩大不断扩大,逐步拥有盐池、盐滩和盐井,使用传统方法生产的井、池、海盐日益增加,海盐的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

  在政策上,我党坚持实行食盐专卖,目的是以此作为与敌进行货币战、平衡进出口、增加财政收入、保证解放区军民食用的重要手段。

  在山东解放区,共计有9个海盐盐场。在山东人民政府工商总局下设的盐务管理局的领导下,管理着山东解放区的盐业:一是帮助盐民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二是管理着盐的运销事务。

  在东北解放区,海盐是东北的重要资源,在东北盐务局的领导下,加快恢复被敌人严重破坏荒芜的盐田设备,调动盐工生产积极性。

  随着全中国的解放,解放区盐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中国社会主义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一)新中国盐业的建立(1949-195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经济委员会于同年11月—12月,先后召开了全国税务会议、全国盐务会议和全国大城市供应工作会议,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财经方针,对盐业产、销和盐税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决定,组建人民的盐业管理机构,整顿生产、流通秩序,壮大国营、销企业,贯彻公私兼产、兼运、兼销的方针,大力恢复生产,稳定市场,平抑物价,保证供应,使工作迅速走上正轨,为新中国盐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基础工作的表现: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全国盐的生产、盐税和西南、西北盐的运销由财政部盐务总局统一管理,主要盐场和西南、西北盐场的运销企业由盐务总局和大区盐务管理局直接经营。华北、华东、中南三大区盐的运销由贸易部(1952年改为商业部)中国盐业公司经营。东北产盐由粮食部门统购,统销。全行业盐的生产和分配调拨均实行计划管理。私营制盐企业和个体盐民的产品由盐业(粮食)部门收购(公收),不得进入市场交换。1952年7月,将财政部盐务总局及其所属单位划归轻工业部领导,盐税继续由盐务总局征收。这种管理体制,显得管理部门比较分散,是因为当时全国还有些地方没有解放,实行几个大行政区管理,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恢复生产,保证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足是主要产盐区实行产销分管,不利于统筹安排,矛盾很多。二是生产方面:采取公私兼顾的方针,恢复和发展生产。具体措施:关心群众生活,抓紧恢复生产;开展民主改革,保护国家和群众利益,加快恢复生产的进度;适时调整生产,明确盐业发展、维持、裁废与限制的政策界限;修复生产设施,提高产盐质量建立一批社会主义的国营农场。三是盐业生产重大政策方面:大盐田收归国有;实施部分盐场转业,以此平衡盐的产销,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进一步加强对盐业生产的统一管理,实施制盐申请许可证制度;实行产业公收政策,对私营盐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强盐场管理,1950年10月16日,中央财政部批准并公布了《全国盐场管理规则》。四是做到公私兼运兼销,妥善安排食盐市场和统一盐税,稳定市场盐价。到1952年,从1949年全国产盐量的300万吨增加到494万吨,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

 (二)盐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有计划的建设(1953-1957年)

  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转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盐业管理体制发生了一些的变化,即实行产销合并,统一领导。1954年1月1日起,中国盐业公司并入盐务总局,工商一体,受轻工业部的领导。盐务总局既是全国盐业生产、建设、运销、盐税、科研、设计、勘察工作行政管理机构,又是经营一部分生产、运销企业的经济实体,并对国家承担征解盐税和缉私护税的财政任务。总局直属生产企业的产盐量占全行业产盐量的57%,直属运销企业的销盐量占国内市场的90%左右,对全行业的生产、公收、调控和商业销售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这一管理,积极的一面,市场稳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较好)。

这一时期,全行业贯彻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1956年实现了盐行业的资本主义产销企业公私合营和个体产销单位合作化,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到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转变,同时开始有计划的建设,5年内产盐量增加了1倍多。

(三)盐业上的“大跃进”与调整(1958-1965年)

  1958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从1958年到1965年八年时间里,盐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一样,经历了一个很不寻常的曲折过程,管理体制从企业层层下放到试办托拉斯再到集中,生产、建设、流通从“大跃进”到全面调整。“大跃进”给盐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浪费,急躁冒进,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加之生产中的瞎指挥,导致实际指标完不成,挫伤群众积极性,只顾生产,不问有无条件,造成大量的积压,相当一部分堆存在湖内,还有被封杀污染而报废的。但经过调整、整顿,新增生产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技术进步取得了较大成果,特别是几条专用铁路线的建成和投入运营,缓和了运不敷销的矛盾,推动了盐业生产、建设、流通的发展。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这一时期使得盐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盐业托拉斯解体,轻工部所属企业再次下放地方,基本建设季度推迟,技术改造受到影响,生产下降,运输受阻,市场告急。盐业在动乱中曲折前进。1969年-1975年,局势相对稳定。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抓各方面工作的整顿,在盐业上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盐业在曲折中起伏前进。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至今)

  1977年8月,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制定了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推动改革开放,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978年3月轻工部成立盐务局,国务院批准恢复长芦盐务管理局,试办中国盐业总公司,恢复盐务总局建制,与公司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总公司收回京、津、沪三市运销企业和盐业勘察队。1984年4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明确“全国性和地区性公司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企业更有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联合经济组织,它们必须是企业,而不是行政机构”。1988年7月轻工部进行机构改革,决定将盐业总公司改为经营、开发、服务型的经济实体,撤销盐务局建制,其行政职能大部分移交轻工部。1990年5月,轻工部又决定将行业管理工作划归总公司,形成总公司领导的省级盐务局的局面。管理体制的变化基本上是在经济发展大形势影响下的“收”与“放”的循环。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出现了转机,但又发生了急于求进、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急躁冒进。1979年-1981年,中央采取了调控措施,即按需有计划生产、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抓好技术进步、发展多种经营等。1982年全国盐务会议提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继续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狠抓盐的产销平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增产盐化工短线产品、大搞多种经营、整顿小盐场、进行技术改造。在改革中,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包括实行利改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动技术进步(海盐、井矿盐、湖盐的成果)。制修订盐的质量标准,发展盐化工和多种经营。1983年,全国盐业会议提出“以盐为主,盐化结合,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为了加强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加强盐业生产发展,保证盐的正常运销,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盐业管理条例》。使我国的盐业发展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1994年国家确定“食盐管好,工业盐创造条件逐步放开”的政策。工业盐是生产资料,用量已占到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急需增加,主要下游产品-烧碱和纯碱已经放开,工业盐也因价格和税收问题的解决,而逐步进入市场化。1996年国家确定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主要目的是消除碘缺乏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政府的管理部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关盐业的管理职能先后改由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行使。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盐业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建国初期的1949年,我国的盐产能只有300多万吨,而现在发展到原盐产能达到11600万吨,产量是9183万吨,原盐消费量是10543万吨,其中工业盐消费量9250万吨,食用盐消费1168万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盐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产盐量约占到世界盐产量的32%。海盐、井矿盐、湖盐占比:分别是29%;57%和14%。

  四、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保证我国盐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的百年奋斗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战争年代冲破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保障根据地人民和军队的吃盐,支持革命战争并取得胜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今天盐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盐行业的发展不偏离方向,保证化工企业的原料用盐,保障人民食用盐的质量安全和健康。

  (二)坚持人民为中心定盐业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

  食盐是入口的食品,我国政府根据《食品卫生法》的要求,从1982年起逐步实现食盐包装的“小型化、卫生化、标准化和集装化”,目的:一是减轻工人的劳动负荷;二是采取内衬塑料薄膜袋,以保护盐质,防止碘分发挥;三是方便消费者购买。并且从1987年起,食用盐全部为精细盐。

  我国历史上是碘缺乏病较严重的国家。碘缺乏危害是使机体因摄入碘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损害,除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两种典型表现外,也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和新生儿死亡率增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障碍。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食盐加碘,当时主要是在中重度碘缺乏病地区实施食盐加碘。之所以将碘加入食盐中,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食盐加碘可以做到覆盖面最大,也是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1991年时任总理的李鹏同志代表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并相继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病乏危害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制订了一系列的卫生标准和技术方案。从1996年起,仅用了5年时间,200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90%以上的人口摆脱了碘缺乏的危害。

 (三)坚持改革创新是盐产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盐一直实行的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1994年国家确定“食盐管好,工业盐创造条件逐步放开”的政策。工业盐生产在两碱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下,我国制盐行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加大大型装置设备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盐资源综合利用率,盐产能和产量得到飞速发展。

 (食盐主要指直接食用和加工制作食品用的盐,包括加碘食盐和非加碘食盐)。从1996年起,我国政府对食盐的管理是采取专营制度。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对原有专营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对食盐生产批发区域的限制;取消了食盐的计划管理;放开了食盐生产、批发和零售环节价格;目的,是实现盐业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我国的食盐市场活力日渐增强,食盐产品逐渐丰富。

 (四)加强党的建设是盐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不断强化盐行业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发展盐产业。在工业盐领域,要做好工业盐的生产,保障化工产业的原料供应,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在食用盐领域,做好食盐加碘的生产和供应,适应消费市场的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履行好社会责任。

  新时代新征程,盐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坚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束语

  以上党课内容,是我日常学习的点滴积累,恰逢建党101周年纪念日,与大家分享交流。

  需提及的是,在坐的党员同志中,有两位老党员,在盐行业工作了一辈子,学的盐专业,做的盐产业的工作,固守盐的事业,退休后还在发挥余热,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匠心奉献的精神,值得在坐的年轻同志学习与弘扬。


返回列表 >
电话:010-6343008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中盐大厦 邮编:100055 技术支持:快帮科技
Copyright© 2022中国盐业协会 京ICP备09095416号-3
关注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