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5.15〕科学补碘三十年 利国利民保健康

文章作者:中食智库 发表日期:2023-05-04 浏览次数:1460次

——科学补碘三十年 利国利民保健康

——纠正认识误区 科学补碘答问录

 

 

科学补碘三十年 利国利民保健康

  新闻背景:根据一项2021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表明,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处于碘缺乏病消除状态。然而,全国12个县儿童甲肿率大于5%,2个县儿童尿碘中位数小于100微克/升,37个县孕妇尿碘中位数低于100微克/升。高碘地区监测显示,目前我国水源性高碘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供应未加碘食盐措施尚未得到全面落实,特别是新发现的高碘地区,部分地区水碘仍然较高、儿童尿碘中位数超过300微克/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刘鹏教授及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苏晓辉研究员指出,上述事实时刻提醒我们,无论是碘缺乏病还是高碘危害,一旦放松防治措施,必然会卷土重来。

 (2023-05-04《中食智库》衣晓峰) 2023年5月15日是我国第30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科学补碘三十年,利国利民保健康”。为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有关目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0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认识,有效落实防治措施,持续消除碘缺乏病。

防治碘缺乏病深受国际瞩目

刘鹏教授介绍,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而引起的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以及碘缺乏诱发的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一系列疾病谱带。缺碘越严重,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就越高。若缺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亚临床克汀病、克汀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同时,妊娠妇女碘缺乏可致患儿大脑发育落后、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其中以克汀病的情况最为严重,临床表现为呆、小、聋、哑、瘫等症状。缺碘的危害可累及人生的全程,威胁所有年龄段人群的生命健康。

作为曾经世界上碘缺乏病分布广泛、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从1994年开始,我国采取了以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碘缺乏病措施,30年来,在“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上防治碘缺乏病的引领者,受到了国际组织高度认可。

苏晓辉研究员指出,在采用食盐加碘补碘之初,碘盐是唯一的补碘来源,但随着防治工作的进展,碘盐和碘油开始同时应用;在一些严重碘缺乏地区或碘盐不能覆盖的地区,对重点人群给予口服碘油,并免费发放碘盐,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高危人群的碘营养需求。1994年,我国首次确定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加工为50毫克/公斤,出厂不低于40毫克/公斤,销售不低于30毫克/公斤,用户不低于20毫克/公斤。1996年,我国规定盐碘含量不得超过60毫克/公斤。2000年,我国盐碘含量调整为20-50毫克/公斤。2011年,我国调整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平均水平为20-30毫克/公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在20毫克/公斤、25毫克/公斤和30毫克/公斤之中,根据当地人群碘营养水平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碘含量平均水平,盐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为所确定加碘水平的±30%。

普遍食盐加碘交出优异答卷

刘鹏教授评价说,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组织有序、设计缜密的碘缺乏病监测、调查、评估、干预体系,对碘缺乏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监测形式从最初的哨点监测,到人口概率法抽样监测,直至现在的全覆盖监测。监测的种类包括碘盐监测、病情监测、高危监测、碘营养监测、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等。监测的层面从国家到省、县,甚至乡、村,连续监测人群的碘营养状况,由此为我国适时调整碘缺乏病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室质控网络,对全国县级以上实验室进行考核评估,通过考核评估的实验室才能进行样品的检测工作,确保了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最终保证了准确评价人群碘营养水平。

苏晓辉研究员介绍,20世纪70年代,我国地甲肿患者将近3500万,地克病患者25万;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普遍食盐加碘政策前,全国1778个县有碘缺乏病流行,地甲肿患者776万,典型的地克病患者18.8万。普遍食盐加碘后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甲肿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B超甲肿率从1997年的9.6%降至2021年的1.5%,病情降幅显著。2000年,我国在国家水平上达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2010年,我国28个省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西藏、青海、新疆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截至2015年底,全国94.2%的县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普遍食盐加碘不仅使我国基本上消除了碘缺乏病,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碘营养不良的状况。苏晓辉研究员评价指出,我国近些年始终处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2018年开展的地方病现症患者个案调查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份和兵团共调查出克汀病现症患者7998人,Ⅱ度甲肿现症患者54581人,与20世纪90年代差距巨大,且现症病人近一半为60岁以上者。随着碘缺乏病病区的患者数量减少,经济负担减轻,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老病区逐渐脱贫致富。

持续发力,巩固取得的成果

刘鹏教授告诫说,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碘缺乏病是地球化学性疾病,必须依靠防治措施的持续落实,才能发挥既定作用。大量事实证明,食盐加碘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以及增强全民人口素质的大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因此,要继续遵循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干预、科学与精准补碘”的原则,踔厉奋发,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成果。

为此,刘鹏提出了如下四点建议——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群体碘营养评价指标不能反映个体的实际情况,但迄今尚没有权威、完美的个体碘营养评价指标。鉴于社会需求的增加,需加强个体碘营养评价方法的研究,综合考虑各类指标反映的问题,形成多维度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个体的碘营养。

其次,要确定孕妇尿碘的适宜范围。孕妇尿碘正常值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孕妇自身的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还需考虑其分娩的新生儿发育是否正常,甚至新生儿成长到儿童期的智商是否正常。近些年,我国的部分地区孕妇尿碘中位数低于国际推荐的参考值150 微克/升,虽然当下尚未发现明显的新生儿和儿童智力低下或发育落后的现象,但确定孕妇尿碘的适宜范围已经迫在眉睫。

第三,探索适宜的碘营养监测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就餐模式的转变,传统的碘营养监测方法和指标均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外出就餐、外卖、学生住校等,使得传统的以单纯衡量居民户碘盐食用情况来反映人群碘摄入情况的代表性及以儿童尿碘代表成人碘营养状态的代表性均变差。这些变化都要求碘营养监测与评价要适时变化,以便能更准确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为防治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最后,要进一步研究碘营养水平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一些甲状腺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癌与碘营养过量是否有关,一直存在争论。现阶段,虽然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国人食盐中碘的含量近年来为下降态势,人群的摄盐量也在稳中有降,两者趋势并不一致;在地理分布上,甲状腺癌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与碘盐摄入较多、碘盐覆盖较好的地区也不一致,因此尚无证据表明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癌高发的现象有关联,但还应持续开展深入研究,从根本上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纠正认识误区 科学补碘答问录

(2023-05-04《中食智库》衣晓峰)  今年5月15日是全国第30个“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主题是“科学补碘三十年,利国利民保健康”。“防治碘缺乏病日”对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及相关措施的落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时下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科学补碘知识存在认识误区。就下面这些常见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刘鹏和范丽珺两位研究员做出了权威解答。

碘缺乏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危害或疾病仍存在吗?

刘鹏:碘缺乏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导致人体摄入的碘量不足。在碘缺乏地区,由于个体缺碘程度不同,呈现一个由轻到重的谱带,在不同发育期缺碘,相应的表现也不同。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可干扰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会造成克汀病、聋哑、智力损伤。儿童青少年对碘缺乏较敏感,可影响智力发育、身体发育,酿成运动、视觉、听觉障碍,突出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成年人缺碘可致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措施现已得到有效落实,因碘缺乏所致严重疾病——克汀病和地甲肿已较为罕见。但由于群众对碘缺乏危害认识不够,防治意识逐渐淡化,甚至对现有的防治措施提出质疑。所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碘缺乏病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没有改变,环境碘缺乏的状态就不会改变,一旦食盐加碘防治措施松懈下来,碘缺乏病必定会卷土重来。

哪种补碘方式是最好的?为什么要长期补碘?

范丽珺:碘缺乏病预防控制的根本措施就是补碘。因为自然环境缺碘是长期存在的,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所以补碘应遵循长期、微量、日常和生活化原则。现今,常用的补碘方法以食盐加碘为主,其他还包括口服碘油丸、服用含碘药物及营养补充剂、食用富含碘食物等。食盐加碘是WHO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控制碘缺乏病最安全、最有效的措施。人每天离不开食盐,通过食用加碘盐补碘,符合长期、微量、日常和生活化的原则。实践证明,食盐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价廉、能够长期坚持的优势,是补碘的最佳途径和策略。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食盐加碘政策,至少97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法律、法规或食品安全标准支持食盐加碘。

人体需要的碘绝大部分来自日常饮食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几乎都缺碘,尤其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带和河流冲刷地区缺碘较为严重。生长在这种缺碘外环境中的动植物摄碘量不足,因此生活在这类地区的人群通过饮水或食用这些动植物碘摄入量也得不到保证。事实上,人类生活的外环境缺碘状态是长期和难以改变的,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若是3—6个月内得不到足够碘的补充,就会产生碘缺乏症状,继而诱发碘缺乏病,因此要长期坚持补碘。

我国外环境水碘水平如何?沿海居民需要补碘吗?

刘鹏: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全国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通过外环境饮水摄入的碘含量普遍较低,83.6%的乡水碘小于10微克/升、省级水碘含量均在10微克/升以下,均属于碘缺乏地区。调查还发现,全国有2.6%的乡水中碘含量在100微克/升以上,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历史上黄河泛滥地区等。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区的居民饮用碘含量过高的水,严重时可致高碘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食用未加碘食盐和改水降碘等措施。水源性高碘地区改水后,群众如无法从饮水、膳食中摄入足够的碘时,需要食用加碘食盐。

需要强调,虽然沿海地区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很丰富,但当地居民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较低,沿海地区居民膳食中的碘大部分来自加碘食盐。如果沿海地区居民食用未加碘食盐,其大部分居民碘摄入量就会低于国际组织和我国推荐摄入量,发生碘缺乏的风险很大。因此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也需补碘。

我国目前盐碘浓度如何确定?调整后有何效果?

范丽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居民对食盐的摄入量差异较大,其碘的摄入量也有客观差异,各地碘盐中碘含量不能采用一个标准。因此,《食用盐碘含量》标准规定,各省(区市)可根据当地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定适合本地的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产品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为20-30毫克,食用盐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为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30%。

当前,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必将影响膳食碘摄入量。为使人群碘营养状态始终处于较适宜水平,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碘缺乏病监测和碘盐监测体系,并根据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适时调整了食盐加碘浓度,颁布食盐加碘量调整的国家标准,使得人体既能获得充足的碘营养,满足消除碘缺乏病的需要,又能保证人体不摄入超量的碘。1995年以来,我国已根据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适时进行过3次盐碘浓度的调整,由此提升了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自2010年以来始终处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人群碘营养近年来也一直处于较适宜水平。

为什么孕妇要特别注重碘营养?其他人群有无补碘要求?

刘鹏:孕期碘缺乏对母亲和胎儿均很不利,其中轻中度碘缺乏可增大孕妇甲状腺肿的概率,且与后代的智力和脑发育脱不了干系。严重碘缺乏的孕妇可使流产率、死产率及出生后婴儿死亡率“水涨船高”。

孕妇孕期碘的需求量很大,推荐摄入量从非孕时的120微克/天增大到230微克/天。孕妇对碘的需求量除了包括胎儿生长发育和母亲自身的需要外,还包括孕妇本身血容量、尿排泄量的增加及其胎盘贮碘等。孕前和孕期有充足碘摄入的妇女,能够保证甲状腺内充裕的碘储备,可满足怀孕期间碘和甲状腺激素的需要。这就提示,怀孕后应选用适宜孕妇的加碘食盐或碘含量较高的加碘食盐,并鼓励摄入含碘丰富的海产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除孕妇以外,哺乳妇女、婴幼儿等人群也是碘的特需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这部分人群尤应注意充分补碘。

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群,如何补碘?

范丽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该限制碘的摄取,需尽量注意忌用富碘食物和药物。如果应用放射性碘治甲亢,含碘多的食物如海藻类等必须禁用至少7天。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如果为甲状腺腺叶切除或甲状腺组织尚有残留,可以正常碘饮食,包括食用加碘食盐。碘缺乏所致甲减往往发生在碘缺乏地区,食用加碘食盐是最有效的方法。碘过量所致甲减程度较轻,常见亚临床甲减,此时需查找碘过量原因,例如高水碘、食用过多富碘食物等,对这些人要限制碘的摄入。

还有,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自身免疫甲状腺炎患者应适当限碘,可以食用加碘食盐,但要适量限制食用海带、紫菜、海苔等富碘食物。甲状腺结节病人多数病因不清。碘摄入量过多或不足都能诱使结节的患病率增高,所以要适度吃含碘饮食。如果是甲状腺结节有自主功能,催生了甲亢,亦要限制碘的摄入。

需要指出的是,甲状腺疾病复杂多样,每种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异,对于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是否需要补碘,还需听从医生的建议。


返回列表 >
电话:010-6343008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中盐大厦 邮编:100055 技术支持:快帮科技
Copyright© 2022中国盐业协会 京ICP备09095416号-3
关注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