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转载《生命时报》|羊和狗为碘盐做了贡献

文章作者:《生命时报》1698期23版“医海轶事” 发表日期:2023-05-08 浏览次数:717次


(本文作者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  王  晟 )


19世纪初,甲状腺肿广泛流行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及美国大湖区、阿巴拉契亚和西北地区,这些区域被称为“甲状腺肿地带”。但不久后,人们就发现甲状腺肿与缺碘相关。

继1813年在海藻中发现碘之后,在“甲状腺肿地带”生活的瑞士科学家科因戴博士就已展开了人体试验。他认为,传统民间用来治疗甲状腺肿的干海藻、海绵或可治愈甲状腺肿患者,于是他将48粒(3.11克)碘溶解在一盎司(28.3毫升)的蒸馏酒精中,每次给患者服用10滴,每天3次(共计1.5毫升)。结果如他所想,治疗效果很好。1821年,科因戴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许多医生遵循这一发现开始用海藻治疗甲状腺肿。但当时,不少人不相信缺碘是甲状腺肿的原因,认为病因是饮用水中缺氧。一些日内瓦公民甚至认为这种治疗有毒,十分抵制,一则评论写道:“有传言称,科因戴已不敢离开他的家,因为他害怕被中毒的病人在街上扔石头”。


1683530886960966.jpg


当医学界还在争论不休时,另一位关键人物戴维·马林出现了。190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他到克利夫兰湖滨医院担任病理科医师,刚一到任就被问及想做什么研究。但刚到医院的他什么都不了解,由于在来的路上注意到几只有明显甲状腺肿的狗,于是他回答说想研究甲状腺。在后续研究中,他证明了严重甲状腺肿的总碘含量低于健康腺体。2年后,马林在《约翰·霍普金斯公报》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他在甲状腺肿方面的发现:当地羊的甲状腺肿问题有所减轻,是因为养羊人在羊群食用的盐里加了碘。于是,他尝试给甲状腺肿的狗服用碘,看到它们的甲状腺肿不断缩小,精神逐渐从“萎靡不振和无精打采”变成“活跃和健康”,他意识到,“并不排除碘可能是对感染性病原体的一种特殊补救措施”。他认为,碘在新陈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必要深入了解缺乏碘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碘,还是吸收效率低下造成的。

1909~1914年,马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碘与鲑鱼的甲状腺增大及肿大有密切关系,将碘加入水中后,鲑鱼的甲状腺就会恢复正常。在他的诊所里,他还证明了摄取碘化钠可缓解患有单纯性甲状腺肿儿童的症状。当他知道甲状腺肿在大湖流域是一个严重问题后,他想组织一次大型公共卫生试验,但被当地学校董事会主席以碘有毒的“老理由”否决了。

直到1916年,马林的公卫试验才获得俄亥俄州阿克伦市董事会的同意。这可能是史上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以微量元素为研究目标的大规模人体试验。这项试验只选择了女学生,因为当时她们的甲状腺肿患病率至少是男学生的两倍,获得家长同意的学生被纳入试验组,未得到家长同意的学生则为对照组。试验组中,五至八年级学生每天服用200毫克碘化钠水溶液,持续10天,高年级的剂量为两倍。有趣的是,这些剂量恰巧与100年前科因戴推荐的剂量相似。入组时被判断为“正常”的1200多名对照组中,超过25%最终显示甲状腺肿;接受碘化物治疗的900人中,只有2人出现肿大,其中1人患有复发性扁桃体炎;此外,甲状腺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率是不接受治疗者的3倍多。最终报告中,他们写道“没有出现‘碘中毒’迹象”,马林还特别指出碘在治疗和预防甲状腺肿的价值。这个试验第一次展示了一种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生理的必要性。

后来,马林的前助手金博尔带领团队监测了底特律学童在不同时期的甲状腺肿发病率,还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推动了第三世界抗甲状腺肿计划的实施。多年后,金博尔说:“今天实行的甲状腺肿预防行动,完全是基于戴维·马林的研究成果。”

如今,食盐加碘是全球通行的做法,瑞士的碘盐计划自1922年开始就未间断过;一些西欧国家的食用盐含碘量为10~20毫克/千克;英国是25毫克/千克;大多数美洲国家为50~100毫克/千克。除碘盐外,美国还通过在牛奶中加碘来提高居民的碘摄入量,澳大利亚则在面包中加碘。

20世纪60~80年代,我国1778个县有碘缺乏病的流行,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776万,碘缺乏病在我国流行广泛且危害严重。1994年,作为一项国策,普遍食盐加碘政策在我国强制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基本上消除了碘缺乏病,现已成为碘营养充足国家。


返回列表 >
电话:010-6343008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中盐大厦 邮编:100055 技术支持:快帮科技
Copyright© 2022中国盐业协会 京ICP备09095416号-3
关注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