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云南古盐井(二)——黑井

文章作者:云南小村子 发表日期:2024-02-21 浏览次数:4555次

1708514618904953.jpg

云南古盐井(二)

黑井

图/  大狗熊  文/李晓佳

1708514741486812.jpg

1708514759754754.jpg

在云南的古盐井中,无论是历史上的地位与规模,还是现在的保存完整程度,排名第一的绝对是现今楚雄州禄丰市的黑井。黑井开凿始于唐代,明清时期成为云南的“盐都”,清代云南盐法道下辖黑井、白井、石膏井(后迁至磨黑井)三大提举司,黑井统管滇中各井,其产量及盐税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富甲一方。民国时期盐业生产转移到一平浪,但黑井仍然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708514788444427.jpg

1708514807719259.jpg

1708514807700048.jpg

1708514807201480.jpg

黑井的文化肇自新石器时代,因黑牛发现之井产盐得名。明延至清末民初,上缴盐税占据云南赋税总额的半壁江山,一度成为滇中繁华的经济重镇,“西南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盐都”。黑井由于盐的经济地位,封建中央政权在这里建提举制,四方客商云集,各种文化渗透,形成具有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体系,致使黑井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在省内外独树一帜,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庙宇、牌坊等建筑和大量文物,历史纹脉清晰,特色鲜明,素有“明清社会活化石”之称。

1708514872711057.jpg

1708514872247839.jpg

1708514872358714.jpg

1708514872971320.jpg

1708514872670555.jpg

若从空中鸟瞰黑井,是典型的“夹皮沟”:这里是龙川江中游,古镇坐落在龙川江两岸,危岩高耸,欲插青天。《康熙黑盐井志》载:“黑井居云南之中,大如弹丸,崚嶒对峙,日月蔽亏;湍激相沿,浅深蒙昧。其形其势,他邑罕俦。”因终年云蒸霞蔚,“水欲去而石留,山欲离而云起”,古代文士给黑井起了个文雅的称呼——烟溪。清代高僧佛容品茶之余,诗兴勃来,写出旷古五绝:“曲径高山险,峰峦欲接天。万山相与峙,一水送溪烟。”

1708514958747726.jpg

1708514958823041.jpg

1708514958797790.jpg

1708514958671658.jpg

1708514958699529.jpg

1708514958173185.jpg

1708514958834898.jpg

在大山皱褶里的黑井,盐,开创了财富和文化的奇特历史,也终结了这种畸形的历史。零星史料表明,元代至元六年(1340年),中央政府在黑井设立了盐课提举司,这是史书上首次出现的黑井盐务管理机构。可是黑井开采食盐的历史却比盐课提举司的建立早得多,可以追述到两汉以前。考古资料显示,黑井在3000年前就存在晒卤的盐田,并曾发掘出距今2500年的古代盐坑,1000年前开凿的盐井,人类食用盐这种矿物质的历史是多么地古老。黑井人(土著)是发现并利用盐最早的人群之一。环山临水的古老聚落,汩汩奔涌的卤泉,成就了这方偏远的寂寥世界。

1708515064880084.jpg

1708515064733430.jpg

1708515064817485.jpg

1708515064945674.jpg

1708515064163270.jpg

黑井数千年间开凿盐井55口,现存20口,深度从30米到300米,到清代,日生产量最高达1.5万千克,区区弹丸之地,每年上缴国家的盐税高达12万两白银。如此“财富奥区”,当然不会被朝廷忽视,从元代开始,这里的提举直接由吏部委派,明洪武至永历的270年间,共有101名流官到黑井任提举。这些流官大部分来自发达地区,基本都是饱学之士,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他们来到黑井后,开盐井、兴水利、建城郭、筑桥梁、创文庙、立书院、盖寺庙、倡交易,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蕞尔”小邑迅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1708515109885623.jpg

1708515109638978.jpg

1708515109992604.jpg

1708515110367419.jpg

1708515110980089.jpg

1708515110896178.jpg

幽深狭窄的街巷,承载着黑井古镇悠远的历史。沿龙川江,古镇老街分三个组团:前街、后街、文庙街。街巷中的一院院民居建筑,显现出多元建筑文化的氛围:既有本地民居建筑构造,也有合院形式,还有中西合璧样式。四合院以下武家大院为典型,该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井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武家大院在建筑上具有典型的明清风貌,由上下两组四个院落组成,似“王”字形而独具特色。大院位于黑井凤岭北端,真武山脚,院落坐西向东,大门开向北方,倚山麓三级台地,南与清代建的观音堂仅一巷之隔,北与清代建的武庙为邻,武庙的南角上有元代建的风水塔,武家的大门正对此风水塔,距塔仅24米,站在该院南厢房三楼的小窗前可鸟瞰黑井全貌。大院占地1939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446平方米,其中上院445平方米,下院888平方米,门厅48平方米,马厩65平方米。主建筑群由正厅客堂、书房、佛堂、卧室、花园组成;饮水用竹笕槽将二圣庙中的山泉引入家中。武家大院是集生活、家业、休闲为一体的家族院落。

1708515148562924.jpg

1708515148564170.jpg

1708515148569270.jpg

1708515148464153.jpg

1708515148304777.jpg

黑井镇历史悠久,曾因盐而兴,明清时期,黑井上缴的盐税占到云南财政税收最高达67%,一度成为“西南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盐都”。至今,文物古迹分布较多且保存完整,共有文物保护点26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4处,州级文保单位5处,县级文保单位17处,此外还有传统民居建筑90余处。在创建工作中,紧紧依托黑井镇“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盐都”“明清盐文化博物馆”和“明清社会活化石”等历史名片,以及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旅游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全国魅力名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1708515187377986.jpg

1708515187560610.jpg

1708515187207116.jpg

1708515187254878.jpg

1708515187287853.jpg

1708515187990303.jpg

“盐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坊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戏台,以及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户等,特别是那些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1708515227480861.jpg

1708515227668752.jpg

1708515228469850.jpg

1708515228948057.jpg

1708515228732439.jpg

1708515228901785.jpg

30年前黑井没有开发旅游前的图片

1708515273602365.jpg

1708515273189939.jpg

1708515273907598.jpg

1708515273674388.jpg

1708515273928765.jpg

1708515273371553.jpg

1708515273775486.jpg

本文来源:公众号“云南小村子”

返回列表 >
电话:010-6343008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中盐大厦 邮编:100055 技术支持:快帮科技
Copyright© 2022中国盐业协会 京ICP备09095416号-3
关注官微